2024年存储行业深度报告:把握行业周期反转机会,存储产业链国产替代空间大

2024-11-28

1. 存储芯片具有强周期属性

1.1 存储芯片周期性强,且其周期波动大于半导体整体

复盘全球半导体产业周期,2000 年以来半导体产业经历了6 轮周期。结合半导体行业销售额规模和增速来看,从 2000 年起,半导体产业共经历了 6 轮周期,每轮周期约4年左右,上行周期通常为 2-3 年,下行周期通常为 1-1.5 年。2019 年,受需求不振及存储器价格大幅下跌影响,全球半导体行业进入下行周期。2019Q3 见底后,5G、新能源车等领域爆发驱动半导体需求增长,至 2021Q3 行业景气度持续上行,并形成全球范围内的缺芯潮2021Q3后,半导体下游需求出现结构性分化,消费电子增速放缓。2022Q2 以来受疫情影响,经济增速放缓,全球半导体行业进入下行周期。随着新一轮来自人工智能、数字经济和智能汽车的创新催化,全球半导体销售额增速在 2023Q2 出现拐点,我们判断全球半导体产业进入新一轮向上周期。

存储芯片呈现较强的周期性,且其周期波动大于半导体及其他细分市场。存储芯片作为半导体市场标准化程度最高的产品,同类产品可替代性强,受行业景气度供需关系影响较大,加上当前存储行业已形成垄断格局,头部厂商在产能规划和产品定价方面步调相对一致,因此行业周期性更强。根据半导体行业及其细分市场的销售额增速来看,存储和半导体市场的周期性趋同,但存储的行业周期波动大于其他半导体细分市场,弹性更强。在半导体行业处于下行周期时,存储市场往往会受到更高的冲击,而相应地若处于从低谷持续回暖的上行周期,存储市场也会受益更多。

img1

存储通常 3-4 年一个周期,上行期与下行期均约 2 年。2012 年至今,存储主要经历了三轮周期: 第一轮周期(2012-2015 年):2012 年,在移动互联网的普及推动下,智能手机加速渗透,4G 网络带来的换机潮在提升全球手机销量的同时,也提高了手机的单机存储容量,存储芯片需求增长,存储行业开启上行周期。2014 年,三大厂商大幅扩产导致供大于求,存储行业景气度下行。 第二轮周期(2016-2019 年):2016 年,互联网云厂商加大资本开支叠加比特币市场繁荣,驱动服务器出货量快速增长;2017 年,手机、服务器销量跨上历史高点,但DRAM厂商将部分产能转移至 3D NAND,供需错配下 DRAM 颗粒缺货严重,价格呈上升趋势,存储行业景气度持续上行。2018 年,存储大厂开始扩产增加供给,同时手机、服务器需求逐渐疲软,存储价格滑落,行业进入下行区间。 第三轮周期(2020-2023 年):2020 年疫情带动 PC、平板电脑、服务器需求上升,同时5G催生终端容量增长,但全球疫情又使得存储厂商产能供应不足,存储价格一路向上,于2022年一季度价格见顶。2021 年末随着厂商新一轮产能投产,全球经济低迷导致下游消费需求疲软,存储价格持续下跌,2022 年供需差距拉大导致存储底部周期拉长。

1.2 供需关系是存储周期的研究核心

通过建立存储的周期性研究框架,我们发现供需关系是存储周期的研究核心。大厂资本开支降低,下游消费需求增长,供不应求,库存开始下降,价格上升,行业进入上行周期;大厂资本开支增加,下游需求下降,供过于求,库存开始增长,价格下降,行业进入下行周期。在周期判断过程中,大厂资本开支、产能规划可以作为周期前瞻指标,行业库存和存储价格可以作为节奏指标。

2. 存储进入新一轮上行周期,把握行业反转机会

2.1 供给端:库存水位趋于正常,资本支出聚焦高端存储

美光和海力士资本开支目前已处低位,三星资本开支也有下降预期。通过复盘三大存储原厂在前三轮(2012-2015 年,2016-2019 年,2020-2023 年)存储周期中的资本开支表现,我们可以发现,在每一轮存储上行周期启动的时候,三大存储原厂的资本开支或在低点或已经经历缩减。同时可以看到三大存储原厂中,美光与海力士资本开支基本与存储周期同频,三星资本支出相对较高,在最近一轮的下行周期中,仍保持着高位运行(逆周期投资)。目前,美光和海力士的资本开支再次来到了低位,并且三星的资本开支也有下降预期,从资本开支趋势来看,符合上行周期启动特征。

2024 年资本开支整体预计高于 2023 年,且主要为支持 HBMDDR5 等高端存储产品,所以存储芯片整体量产增长有限。从 2022 年年初开始,受需求放缓、库存高企、价格竞争加剧等影响,存储芯片进入下行周期,多家存储厂商减产以降低库存,并节约资本开支。铠侠、海力士、美光自 2022  Q4 开始减产,2022  9 月铠侠宣布旗下位于日本的两座NAND存工厂 10 月开始晶圆产量将减少约 30%2022  11 月美光也宣布将所有DRAMNAND晶圆产量减少约 20%(相较 FY2022Q4),12 月下旬美光还宣布将2023 年资本开支减少到70-75亿美元,减少近 40%。西部数据也自 2023  1 月起开始减产,三星也在2023 4 月宣布加入减产行列,并不再采取逆周期投资。随着上游厂商减产、智能手机新产品发布和以ChatGPT为代表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快速发展,存储行业供需格局得到明显改善。根据多家存储大厂发布的生产指引,存储厂商 2024 年资本开支整体预计高于 2023 年,但存储厂商在HBMDDR5等高端存储产品的扩产趋势明确,且 HBM 和现有 DDR 产品相比,HBM尺寸更大、需要底部缓冲芯片,这进一步限制了非 HBM 存储产品的产量,所以 2024 年存储芯片整体量产增长有限。

存储行业库存水位趋于正常化,存储周期见底信号明确。随着三大存储原厂持续降低资本开支、减产调节库存,以控制市场过剩的供应总量,海外存储芯片库存水位正趋于正常化。根据 Bloomberg 数据,海力士存货较前期的高位水平有所回落,三星、美光库存增速放缓,美光也在此前 FY24Q1 财报中披露,PC、手机、汽车、工业等终端市场中的存储库存已经处在或者接近正常水位,数据中心的存储库存表现正在改善,预计到2024 年上半年接近正常水位。同时,国内存储行业也出现明显周期见底信号。以兆易创新、北京君正为首的存储芯片厂和以起科技、聚辰股份为首的接口芯片/配套芯片厂库存自 23Q2 起开始下降,而模组厂23Q3也有明显库存增长,模组厂通过增加库存来赚取未来价差,也可以证明是存储行业见底信号。综上,我们认为在存储库存水位趋向正常情况下,存储周期见底信号也更加明确。

img2

2.2 需求端:下游市场复苏+AI 需求提振

2.2.1 智能手机、PC 和服务器是存储的三大应用市场

存储下游主要应用市场是智能手机、PC 和服务器。根据华经产业研究院的数据,DRAM下游应用主要分布在智能手机、PC 和服务器市场,2020 年分别占比36%12%30%NANDFlash 以应用于手机市场的嵌入式存储产品、PC SSD、以及企业级SSD 产品为主,2020年分别占比 37%28%18%。考虑到半导体存储市场中,DRAM NAND Flash 占据95%以上份额,所以智能手机、PC 和服务器成为存储终端需求的重要驱动力。

2.2.2 下游市场复苏叠加 AI 浪潮驱动,提振存储需求

新品发布叠加 AI 新生态推动智能手机迎来换机潮,预计2024 年智能手机市场持续回暖。根据 Wind 数据,2023Q3 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达到 3.03 亿部,环比增长14.1%,同比增长0.3%,这也是 8 季度以来,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首次出现同比增长,智能手机市场呈现触底反弹趋势。随着多屏、折叠等高端新机型发布提速,以及 AI 大模型落地手机端,预计2024年全球智能手机市场复苏将持续。根据 Counterpoint 发布的《生成式 AI 智能手机出货量和洞察》报告预测,2024 年将是 GenAI 生成式 AI)智能手机的关键一年,出货量将超过1 亿部,同时Canalys预计 2024 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将继续增长,并以健康的趋势同比增长4%

由于智能手机渗透率增速放缓,单机容量提升成为智能手机存储需求增长的主要推动力。伴随移动互联网发展,更多应用软件在智能手机上运行,为保证手机流畅运转,对手机内存需求也从 4BG 不断增加,直至 8GB 乃至更高。此外,相机、应用处理器和显示器的进步刺激手机对视频、图像等多媒体应用的存储需求增长,根据 Counterpoint 数据,全球智能手机NAND存平均容量在 2020 年首次突破 100GB 大关。随着 AI 技术的不断突破,AI 落地智能手机也成为未来智能手机的一个重要方向。自 2023 年下半年起,诸多手机厂商就以积极的态度拥抱AI,并先后推出了包括蓝心大模型、灵犀端云融合大模型、安第斯大模型、魔法大模型等产品,涵盖 70 亿至千亿的不同参数规模。而 AI 大模型在智能手机的应用,也对内存容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运行图像生成 AI 的终端侧,约需 12GB 内存,而具备数字AI 助手功能的设备,约需 20GB 内存。随着智能手机用户换机周期的拉长和手机高端化的发展趋势,用户在购买时必将会更注重手机存储配置,因此单机容量提升将成为智能手机存储需求增长的主要推动力。

PC 去库存见效,叠加 AI PC 刺激,预计 PC 市场逐步复苏,存储需求有望提高。疫情期间居家办公、网课学习等需求大幅预支了市场 PC 需求,渠道库存较多,从2022 年开始全球PC 出货量明显下降,PC 市场在连续 8 季度下滑后,于 2023 年第四季度恢复增长,可见PC市场经过大幅调整后已经触底。随着 AI 浪潮来袭,预计 2024 AI 将拓展更多边缘侧应用,包括 AI PC 等终端装置。同时,AI PC 有望带动 PC 平均搭载容量提升。从现有Microsoft 针对AI PC 的规格要求来看,DRAM 基本需求为 16GB 起跳,长期来看,后续伴随消费者的换机潮,AI PC 将有机会带动 PC DRAM 的位元需求年增长。根据 Canalys 预计,随着厂商去库存接近尾声,需求逐渐恢复,叠加 AI PC 的推动,2024  PC 总出货量将达到2.67 亿台,较2023年增长 8%,存储需求有望持续提高。

在汽车自动驾驶的驱动下,汽车有望成为增长最快的存储应用市场之一。自动驾驶汽车需要处理海量数据,这类汽车预计平均每天会产生 20TB 的数据。再加上车载信息娱乐和ADAS中都需要使用的人工智能(如手势识别、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目标检测和识别),还有高清显示屏、自适应巡航控制、语音助手和其他数字化座舱功能,汽车需要在瞬间整合并分析这些数据,因此对内存和计算的需求也呈指数级增长。根据Yole 预测,2021-2027年汽车存储市场将从 43 亿美元增加至 125 亿美元,对应年复合增速为20%。尽管汽车存储市场占存储市场不到 5%,但其增速远超行业平均增速,有望成为增长最快的存储应用市场之一。

大模型从单模态走向多模态,给数据存储带来容量和性能挑战。随着大模型的发展,大模型已经从传统模型的单模态走向多模态,包含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信息,这种变化带来了指数级的数据增长,数据集规模从纯文本的 TB 级别增长至PB 级别,并且对数据存储也提出更高的要求。海量数据尤其 PB 级的数据,需要更大的存储容量,同时在训练过程中这些数据写得少、读得多,还需要更高的吞吐量,以及对的延迟、性能有更高的要求。

AI 服务器出货量快速增长,正在抵消通用服务器迭代的延迟,驱动服务器市场长期需求增长。根据 Statista 数据,2023 年全球服务器出货量为 1381.4 万台,同比上涨1.49%,较前几年增速明显放缓,主要是因为超大规模企业和企业市场在 2023 年持续谨慎支出和延长服务器生命周期。随着人工智能的加速发展,AI 服务器的需求迎来快速上升,成为撬动服务器市场的新增长点。根据 Trend Force 的数据,2023  AI 服务器需求增长速度预计达38.4%,预计出货量为 1183 千台,2024 年至 2026 年预计仍能保持 25%以上的速率增长。

在高性能 GPU 需求推动下,HBM 目前已经成为 AI 服务器的搭载标配。AI 大模型的兴起催生了海量算力需求,而数据处理量和传输速率大幅提升使得AI 服务器对芯片内存容量和传输带宽提出更高要求。HBM 具备高带宽、高容量、低延时和低功耗优势,目前已逐步成为AI 服务器中 GPU 的搭载标配。英伟达出的多款用于 AI 训练的芯片A100H100H200,都采用了 HBM 显存。其中,A100  H100 芯片搭载了 40GB HBM2e 80GBHBM3显存,最新的 H200 芯片搭载了速率更快、容量更高的 HBM3eAMD MI300 系列也都采用了HBM3 技术,MI300A 的容量与前一代相同为 128GB,而更高端的MI300X则将容量提升至192GB,增长了 50%,相当于 H100 容量的 2.4

HBM 供应紧张,订单量持续攀升,2024  HBM 营收预期同比大幅增长。HBM相较DDR5同制程与同容量(例如 24Gb 对比 24Gb)尺寸大 35%-45%;良率(包含TSV封装良率)则比起 DDR5 低约 20%-30%;生产周期(包含 TSV)较 DDR5 1.5-2 月,整体从投片到产出与封装完成需要两个季度以上。因此,急需取得充足供货的买家需要更早锁定订单,据TrendForce 表示,大部分针对 2024 年度的订单已经全部递交给供应商,除非有验证无法通过的情况,否则这些订单均无法取消。截至 2024 年年底,整体 DRAM 产业规划生产HBMTSV的产能约为 250K/m,占总 DRAM 产能(约 1,800K/m)约 14%,供给位元年成长约260%。此外,2023 HBM 营收占 DRAM 收产业约 8.4%,预期至 2024 年底HBM营收占比将扩大至20.1%,对应 2024  HBM 营收较 2023 年预期同比增长 288%,增长显著。

单机搭载容量提升或成为 2024 年存储市场需求增长的主要驱动力。存储需求增长体现在设备出货增长和单机容量增长,受益于端侧 AI 应用落地以及AI 服务器需求增长,根据TrendForce 数据,2024 年智能手机、服务器、PC 出货量均有个位数百分比提升,但DRAMNAND单机搭载容量提升或成为存储市场需求增长的主要驱动力。根据美光测算,一台AI 服务器DRAM 使用量是普通服务器 8 NAND 使用量是普通服务器3 ,而随着智能手机渗透率提升、AI PC  AI 手机陆续推出,DRAM  NAND 的单机容量也有双位数以上的增长。

2.3 价格上涨趋势明确,存储进入新一轮上行周期

DRAM Wafer 价格自 2023  9 月开始触底反弹,上涨趋势明显。受下游需求疲软影响,DRAM Wafer 价格自上轮高点(21  7 月)下行已持续两年多,自2022 年四季度起,全球存储芯片大厂三星、海力士、美光、西部数据、铠侠等纷纷减产去库存以应对市场疲软趋势。经过 2023Q2-Q3 磨底后DRAM Wafer 现货平均价基本在 9 月触底,2023 年四季度价格开始持续反弹。以 DDR416Gb(1Gx16) DDR48Gb(1Gx8)为例,自 2023 9 12 日现货均价低点至2024  2  26 日分别上涨 31.16%30.79%,上涨趋势明显。

img3

NAND Flash 在供给有限且需求大幅增加情况下,晶圆、模组价格均持续提升。随着存储原厂大幅减产控制供给,买方出于对供应将显著减少的预期心理,采购态度转趋积极,由三星引领的减产提价策略初见成效,NAND Flash Wafer 价格自 2023 年三季度开始触底反弹。然而2023 年下半年除了受传统旺季带动,中国手机品牌又扩大生产目标,短时间需求涌入,推动NAND Flash 合约价格上涨。上游 NAND Flash 圆价格被拉高后,由于下游模组厂手中库存低于正常季节水准,引发终端抢货,消费性 SSD、存储卡、手机相关零部件如eMMCeMCP也随之走扬。

DRAMNAND Flash 产品合约价涨幅乐观, 2024 年第一季度涨势延续。由于供应端企业扩大减产力度,且 PC、手机和服务器等需求恢复,DRAM NAND Flash 产品合约价在第四季度全面上涨。根据 Trend Force PCDRAM 方面,由于 DDR4  DDR5 售价均尚未达到原厂目标,加上买方仍可接受第一季续涨,故预估整体 PCDRAM 合约价季涨幅 10-15%,其中DDR5 涨幅会略高于DDR4Server DRAM 方面,原厂持续收敛 DDR4 供给量,同时为提高获利能力而大幅提高DDR5产出,故预估 Server DRAM 合约价季涨幅扩大至 10-15% Mobile DRAM 方面,由于合约价格仍在历史相对低点,买方更倾向持续建立安全且相对低价的库存水位,因此不断放大购货需求,故第一季度 Mobile DRAM需求不减,预估MobileDRAM 合约价季涨幅 18-23% NAND Flash 方面,为避免缺货,买方持续扩大 NAND Flash 产品采购以建立安全库存水位,而供应商为减少亏损,对推高价格势在必行,故预估第一季NAND Flash 合约价季涨幅15-20%。同时因为 NAND Flash 原厂为减少亏损而急拉价格涨幅,短期内涨幅过高,所以仍需依靠 Enterprise SSD 拉货保证后续价格上涨。

2024 年存储行业进入新一轮上行周期,并且存储涨价趋势或将持续更久。随着存储行业库存水位趋于正常化,三大存储原厂资本支出聚焦高端存储,存储芯片整体量产增长有限,以及存储下游手机、PC 等传统市场需求复苏、AI 带来的服务器需求催化,存储供需格局得到明显改善,存储价格自 2023  9 月份以来出现明显上涨趋势,且涨价趋势已经持续2个季度,我们判断存储行业已经筑底,2024 年存储行业进入新一轮上行周期。同时,考虑到三大存储原厂营业利润率距离历史高点还有较大上升空间,我们认为原厂仍有涨价意愿,以及存储价格在每轮上行周期至少持续 6-8 季度上涨,本轮上行周期存储价格仅上涨了2 季度,我们判断存储涨价趋势或将持续更久。

存储厂商股价周期性波动明显,行业存在大幅反弹空间。存储市场作为一个高度垄断市场,决定了产能去化容易和高自主定价权特性,而这两种特性又决定了存储产品在周期波动中会有明显价格变动,价格波动带来存储厂商的业绩波动,从而反映到存储厂商股价随行业周期波动的涨跌变动。复盘存储行业的近三轮周期,三轮周期中,上行阶段海外存储厂商均表现出较大涨幅,平均涨幅在 175%-282%之间(剔除第一轮周期中南亚科6648%的极值影响和第二轮周期中三星 7449%旺宏 2786%的极值影响)。三轮周期中,下行阶段的平均跌幅在50%-60%左右。截至 2024  3  28 日,第三轮下行周期的结束低点(以2023 12 31 日股价计算)至当日股价平均涨幅为 81%,远小于三轮周期中上行阶段的平均涨幅,未来随着存储价格持续涨价带来的营业利润率改善,存储厂商有望迎来业绩与估值的戴维斯双击,行业存在较大的反弹空间。

从业绩增速上看,模组厂业绩向上拐点较原厂领先 1-2 季度。模组集成环节处于原厂下游,较原厂更早感受到终端需求的变化,愿意在上行周期背负更多库存,在下行周期提前砍单。虽然晶圆价格或先于模组价格筑底,但原厂营收增速仍需模组厂商以及OEM客户相应库存回归正常后才会回暖,故存储原厂业绩表现拐点略滞后于模组厂商。据Wind 数据,以海力士、美光、华邦电和旺宏为例,模组厂商营收增速转正时点较原厂领先约1-2 季度,周期中待需求复苏拉动价格反弹,开启上行周期后,模组厂商将率先受益于周期反转。

3. 长期:存储产业链国产替代空间大

存储产业链主要包括存储晶圆厂、主控芯片厂、封装测试厂以及存储模组厂。存储产业链上游是原材料和半导体设备,原材料主要以硅片、光刻胶、电子特种气等为主,半导体设备主要以光刻机、刻蚀设备、检测与测试设备等等为主。存储产业链中游包括制造、封测和集成模组三大环节,其中,存储晶圆颗粒是存储器的核心,存储产品中的所有数据和信息均存储在晶圆颗粒中;封装测试是将存储晶圆颗粒和主控芯片封装在一起,并对整个存储器进行测试和调试;模组厂将存储器和其他电子组件组合在一起,形成最终产品。存储产业链下游的应用则包括消费电子、信息通信、汽车电子、物联网、高新科技等。

3.1 存储芯片:大陆积极布局利基市场,长长存加速国产替代

DRAM  NAND Flash 是市场主流存储方案。根据 Yole,目前市场上除DRAMNANDFlashNOR Flash,其他存储技术的市场份额合计仅 2%,预计到2026 年新兴的存储技术,包括 PCMMRAMRERAM 份额仍将不到全市场的 1%。新型存储发展方向均是将DRAM的读写速度与 Flash 的非易失性结合起来,但目前尚无方案可替代DRAMNANDFlashDRAM NAND Flash 仍是市场主流存储方案,占据存储芯片市场 95%以上份额。

海外厂商高度垄断存储芯片,我国国产替代空间广阔。全球存储芯片市场被海外企业高度垄断,DRAM 作为存储器第一大产品,三星、海力士、美光垄断了全球96.5%的市场份额,行业集中度高,寡头明显;NAND 领域,竞争格局相对 DRAM 领域较分散,三星、铠侠、SK海力士、西部数据、美光合计占据 95.5%的市场份额。我国虽然是全球最主要的存储芯片消费市场,但由于产业起步较晚,市场占有率仍相对较低,国产替代空间广阔。

随着 DRAM 迭代升级,高性能、低功耗成为两大主要发展趋势。以DDR系列产品为例,目前 DDR 已经迭代到第 5 代,且每一代工作电压都较前一代有所降低,这意味着随着DDR内存技术的发展,其能耗、发热量会逐步减小,体现了 DRAM 低功耗的发展趋势;同时DDR 1 代到第 5 代的最大颗粒容量和最小传输速度均实现了翻倍增长,芯片容量的扩大以及传输速率的提高,体现了 DRAM 高性能的发展趋势。

处理器升级推动 DDR5 渗透率提升,DDR5 内存将在 2024 年成为主流。无论是PC还是服务器,随着英特尔以及 AMD 处理器的相继发布,DDR5 渗透率快速提升,起科技也在投资者关系活动上表示,预计 2023  DDR5 渗透率有望达到 25%-30%2024 年年中渗透率可能超过 50%。三大存储原厂海力士、美光、三星均已经扩大 DDR5 生产,减少生产DDR4,预计到 2023 年底,他们的 DDR5 内存 bit 销售额合计将占 bit 销售额总额的30-40%

复盘 2016 年以后 NOR Flash 产业进阶路径,我们认为国内厂商的突破口在于海外厂商发力高性能、高容量存储产品后逐渐退出利基市场的份额再分配。2014-2016 年国内成立了一批主要容量覆盖 256Mb 以下市场的存储芯片 fabless 企业,随着美光、Cypress 20162017年先后宣布退出 NOR 低容量市场,将资源向更具性价比的 NAND 倾斜,给国内厂商提供了份额提升的突破口。2016 年以后国内产品料号和容量加速覆盖,并通过制程升级满足下游成本与体积的需求,大多数企业制程节点来到 55nm 以下,与旺宏、华邦电等基本一致甚至更低,逐渐具备成本/技术上的优势,同时随着物联网设备、TWS 耳机等可穿戴设备的快速增长创造了旺盛的中小容量需求,国内 NOR Flash 产业进入快车道。

img4

大陆厂商积极布局利基市场,海外厂商持续退出,国产厂商有望迎来成长机会。存储市场产品迭代不断,按市场流行程度分为主流产品和利基产品,利基产品一般是从主流规格中退役的产品,目前市场主流 DRAM 包括 8Gb 以上的 DDR4DDR5 颗粒,利基DRAM包括DDR3及部分 DDR4 颗粒,主流 NAND 包括 SLC NANDMLC/TLC NAND <=4GB,主流NAND包括 MLC/TLC NAND>4GB国产厂商兆易创新、北京君正、东芯股份等积极布局利基市场,我们认为国产厂商有望在利基市场复制 2016-2017  NOR Flash 产业进阶路径并实现受益。

1DRAM 领域,HBMDDR5 等需求快速增长,三大原厂将更多产能分配给主流产品和 HBMNAND 领域,海外企业逐步转向工控与汽车领域,陆续退出4Gb 以下中低容量NAND市场,国产厂商有望在利基市场实现份额提升; 2)目前利基产品在全球内存市场依然有庞大需求,除了消费电子、工业等传统领域,通信、汽车电子、物联网、可穿戴设备等新兴应用场景对中小容量存储芯片需求也持续上升;(3)得益于国内晶圆代工厂商产能支持,相较台系 IDM 厂商资本开支约束,国产Fabless厂商在份额争夺上占有优势,同时国内厂商利用先进制程生产利基产品的模式带来成本优势。

DRAM 工艺制程已经缩小到 15nm 以下,并不断向 10nm 逼近。对DRAM芯片而言,先进制程意味着高能效与高容量,以及更好的终端使用体验。DRAM工艺制程发展迅猛,三星、SK 海力士、美光作为 DRAM 领域的龙头企业,三家企业在 16-17 年进入1x16-19nm)阶段,18-19 年迈进 1y14-16nm)阶段,20 年后进入 1z12-14nm)阶段。当前DRAM先进制程工艺——10nm 级别,经历了 1x1y1z  1α四代技术,目前来到了第五代,美光称之为1βDRAM,三星称之为 1bDRAM

NAND Flash 进入立体堆叠时代,3D NAND 成为主流技术趋势。3DNANDFlash目前已经突破 200 层,三星第 8  V-NAND 层数达到了 236 层;美光232 NANDFlash已经量产出货;铠侠和西部数据共同推出 218  3D NAND 闪存,已开始为部分客户提供样品;海力士开发出世界最高 238  4D NAND 闪存。未来存储厂商将持续发力更高层数NANDFlash,美光计划推出 2YY3XX  4XX 等更高层数产品;铠侠与西部数据也在积极探索300层以上的3D NAND 技术;三星则计划 2024 年推出第九代 3D NAND(有望达到280 层),2025-2026年推出第十代 3D NAND(有望达到 430 层)。

长存长崛起,实现国产存储芯片从 0  1 的突破,并逐步向国际竞争对手靠近。近年在国家产业政策以及国家大基金的支持下,以长存储、长江存储为代表的国内存储厂商逐步崛起。其中,长存储重点攻克 DRAM,在工艺制程上,长加快追赶三大原厂进度,目前已经开始批量生产 18.5nm 工艺的 DRAM 芯片,月产量高达 10 万片晶圆,此外,长存储还启动了二期建设计划,预计 2024 年底完成,每月产能还会增加4 万片晶圆,届时长总产能占全球 DRAM 总产能的 10%。长江存储重点在 NAND Flash 领域发力,2022 年初率先实现232 3D NAND 量产,首次领先海外厂商。长江存储二期项目也在启动,规划产能达到30万片/月,和国际存储巨头之间的差距进一步缩小。

3.2 HBM:先进封装成重点升级方向

HBM 采用 2.5D+3D 封装工艺,提升 BumpingTSVCoWoS 等多种先进封装需求。HBM使用了 3D TSV  2.5D TSV 技术,通过 3D TSV 把多块 DRAM Die 堆叠在一起,每个Die之间都使用 TSV  micro bump 的方式进行连接,除了堆叠的DRAMDie 以外,下层还会有个HBM 控制器逻辑 Die,逻辑控制 die 通过块(μbump)连接下方的硅中介基板(Si interposer),HBM Stack 再使用 2.5DTSV 技术和 GPU 在载板上实现互连。

先进封装为全球封测市场贡献主要增量。2.5D/3D 封装、扇形封装(FOWLP/PLP)等技术的发展成为延续摩尔定律的最佳选择之一,带动先进封装技术在整个封装市场的占比正在逐步提升。据 Yole 数据,2020 年先进封装全球市场规模为 304 亿美元,占比为45%;预计2026年市场规模增至 475 亿美元,占比达 50%2020-2026E CAGR 约为7.7%,优于整体封装市场和传统封装市场成长性。

TSV  HBM 核心工艺,在 HBM 3D 封装成本中占比约30%。根据SAMSUNG3DTSV工艺较传统 POP 封装形式节省了 35%的封装尺寸,降低了 50%的功耗,并且对比带来了8倍的带宽提升。考虑 99.5% 99%两种键合良率的情形,对 4 层存储芯片和一层逻辑裸芯进行3D 堆叠的成本进行分析,TSV 形成和显露的成本占比合计分别为30%28%,超过了前/后道工艺的成本占比,是 HBM 3D 封装中成本占比最高的部分。

img5

TSV 技术主要涉及深孔刻蚀、沉积、减薄抛光等关键工艺。TSV 首先利用深反应离子刻蚀(DRIE)法形成通孔,所以在前道环节增加了 TSV 刻蚀设备需求;然后使用化学沉积的方法沉积制作绝缘层、使用物理气相沉积的方法沉积制作阻挡层和种子层;再选择一种电镀方法在盲孔中进行铜填充;最后使用化学和机械抛光(CMP)法去除多余的铜。完成铜填充后则需要对晶圆进行减薄;再进行晶圆键合,所以在中段环节增加了键合机等先进封装设备需求。此外,HBM 后续还需通过进行 KGSD 测试来完成硅通孔芯片的堆叠封装,所以在后道环节增加了测试设备需求。

HBM 多层堆叠结构提升工序步骤,带动封装材料需求持续提升。环氧塑封料(EMC)作为半导体封装的一种热固性化学材料,起到保护芯片的功能,在传统和先进封装中均广泛应用。EMC 主要包括 GMCGranular Molding Compound颗粒状环氧塑封料)和LMCLiquidMoldingCompound,液态塑封料)。GMC 作为 HBM 芯片间隙填充的必备材料,其主要原材料球形硅微粉和球形氧化铝需求将增加;底部填充胶用于 FC 封装工艺,PSPI 作为硅中介中RDL的再钝化层,两者需求将增长;HBM  BumpingRDLTSV 等引入前道工艺将提升电镀液用量;HBM 也将提升电子粘合剂、封装基板、压敏胶带等材料需求。

3.3 模组:完善产业链布局,国产模组厂商市场份额有望提升

组产品适用于多样化的存储应用场景和客户功能需求,推动存储晶圆产品化。模组厂商根据客户需求,通过主控芯片设计、存储芯片固件开发、匹配存储晶圆等主辅料,并独立或委托专业厂商完成封装测试等产业链后端环节,实现标准化存储晶圆向存储组产品的转化。内存模组主要应用于客户端(个人电脑等)、服务器(企业级)的内存条,其内部组成包括用于数据存储和读写的 DRAM 颗粒(占内存模组成本的绝大部分)、SPD Hub(串行检测集线器)、PMIC(电源管理芯片)、接口芯片(RCD+DB)和 TS(温度传感器);闪存模组分为主要应用于大容量存储场景的固态硬盘;应用于电子移动终端低功耗场景的嵌入式存储;应用于便携式存储场景的移动存储、U 盘、移动盘等,其内部组成包括 NAND Flash 颗粒、主控芯片和DRAM颗粒(主要存在于中高端 SSD)。

国内大陆各家模组厂商通过多业务布局形成产业链协同。近几年来,随着自主可控意识的加强,以及大陆模组厂商在技术、产品上的持续攻坚突围,从存储颗粒、主控芯片到模组产品、封装测试等不同层面的多业务布局,国内大陆模组厂商形成产业链协同和自身业务优势。江波龙最早布局上游 SLC NAND 芯片领域,同时布局主控芯片与封测环节,带动长期盈利能力提升;德明利不断完善闪存存储模组矩阵,并深耕主控领域,因自主控芯片,德明利毛利率领先模组厂商;佰维存储构建了封测一体化的经营模式,并立足存储器先进封测优势,加强公司产品竞争力,同时针对细分市场的需求,推出了千端千面的存储产品;朗科科技也开始布局封测产业,稳步推进公司产业转型与升级。

国内存储模组厂商市场份额有望持续提升。根据 Trend Force 数据,2022 年全球内存模组供应商主要来自美国、中国大陆以及中国台湾,其中金士顿以78.12%的占比位列第一,海外龙头模组厂商地位稳固,中国大陆厂商记忆科技、嘉合劲威、金泰克分别以3.78%2.88%2.33%的市场份额位列第 245 位,合计市场份额为 8.99%2022 年全球固态硬盘市场中,金士顿以 28%的占比列第一,中国大陆厂商雷克沙(江波龙收购)、金泰克、朗科、七彩虹市占率分别为 8%8%6%5%,合计达 27%。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半导体市场之一,国产替代空间广阔,随着存储芯片逐渐国产化替代进程,国内存储模组厂商有望持续提升市场份额。

img6

3.4 组侧配套芯片:DDR5 渗透率提升驱动需求增长

内存接口芯片和配套芯片是内存模组速率、稳定性的保证。内存接口芯片是CPU存取内存数据的必由通路,按功能可分为寄存缓冲器 RCD、数据缓冲器DB。随着CPU运算速度、核心数量增长,相对落后的内存读写速度不能充分释放算力。接口芯片凭其对地址、命令、数据等信号的缓冲功能,在 CPU  DIMM 间起到调停作用,可有效提高访问速度、稳定性。除内存颗粒和内存接口芯片外,JEDEC 设定的 DDR5 内存模组标准增加了三类配套芯片:串行检测集线器 SPD、电源管理芯片 PMIC、温度传感器 TSSPD 作为I2C/I3C总线集线器,本质是一颗 EEPROM、可以存储内存模组、模组上内存颗粒和相关器件的参数;PMIC起电源转化和管理作用;TS 对内存条温度监控;内存接口芯片和配套芯片提高了内存模组速率和工作稳定性。

服务器 CPU 升级支持 DDR5DDR5 渗透率提升带来内存接口芯片、配套芯片需求增长。JEDEC  DDR5 标准带来 DB 芯片和配套芯片数量增加,服务器需配备SPDPMIC各一颗和TS 两颗,个人电脑需配备 SPDPMIC 甚至 CKD 各一颗。内存接口芯片上则由原先的“1+9”架构升级为“1+10”架构,带来 DB 增量需求。2022  11 AMD 发布首次支持DDR5EPYC9004 系列,随后英特尔相继发布 Sapphire RapidsEmeralds Rapids 两代处理器,支持PCIe5.0  DDR5 内存技术。新一代 CPU 出货上量可加速 DDR5 渗透率提升,预计2024年年中 DDR5 渗透率将超 50%DDR5 渗透率提升有望带来内存接口芯片、配套芯片需求增长。

内存接口芯片市场三足鼎立,技术壁垒筑牢护城河。DDR2 世代内存接口芯片市场玩家众多,自 DDR4 世代始,国内起科技、日本瑞萨电子、美国 Rambus 三分天下垄断市场。DDR5世代延续了 DDR4 世代的行业竞争格局,其中起科技在 JEDEC 中担任要职,深度参与相关产品标准制定,借助其在 DDR4 世代确立的领先优势,不断扩大市场份额。规模出货前,内存接口芯片的稳定性、速率、能耗等需要通过内存颗粒和模组厂商、服务器CPU厂商、OEM厂商全方位的认证,认证周期长,具有较高的认证壁垒;行业内现存玩家均有深厚的技术积累,技术壁垒使得新厂商难以进入,难以打破现有格局。 配套芯片竞争态势复杂,仅起科技、瑞萨电子可提供全套解决方案。配套芯片中SPD TS 由国内起科技、日本瑞萨电子垄断,聚辰股份 DDR2 世代起深耕SPD研发,并与起科技合作研发 DDR5 SPD 芯片,在内存迭代中抢得先发优势,为业内少数拥有完整SPD产品组合的企业,PMIC 厂商较多,竞争较为激烈。